![]() |
小昱自畫像 小昱作品集 |
![]() |
爸爸 小昱作品集 |
![]() |
媽咪 小昱作品集 |
![]() |
亮亮 小昱作品集 |
![]() |
薇薇 小昱作品集 |
![]() |
薇薇 (再來一張) 小昱作品集 |
![]() |
虹虹 小昱作品集 |
![]() |
虹虹 (再來一張) 小昱作品集 |
我想贏,但我也「輸得起」!
撰文/360兒童學苑 劉老師
(本文刊載於 "學前教育" 雜誌2009年3月號)
http://www.wretch.cc/blog/lasy360/23738555
媽媽帶著五歲的小騏到小表哥家拜訪,小表哥獻寶似的拿出最新的賽車遊戲,邀小騏一起玩。起初小騏興致勃勃,和小表哥又笑又跳的,沒料到,輸過幾回後,小騏的臉色愈來愈難看,開始雙唇緊閉、眼泛淚光,最後,他居然把整個玩具推倒,負氣地說:「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我不要玩了啦!」
四、五歲開始,孩子漸漸能夠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生活中也會有愈來愈多競爭的機會,無論是孩子之間的一般小遊戲,或是團體的比賽,都有面對輸贏的時候。競爭的感覺很奇妙,當獲得勝利時,自然是興奮無比,而如果失敗了,不但情緒低落,甚至似乎連原本對競賽本身的正面感覺也都不見了。或許從爸媽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尋常的小遊戲小比賽,自己根本也不要求孩子贏,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介意呢?
遭遇挫敗時,孩子在想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心裡不舒服、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情緒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而產生更無法收拾的情緒化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
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希望被讚賞及重視:「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當然,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也不相同,有些孩子情緒表現激烈,令人無法招架;也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了。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每個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不同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指當個人在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您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而不是只對輸贏結果有所表示。
提醒孩子坦然面對他人的勝利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只是可能對方這次表現突出一點,或是運氣好一點;承認他人勝利,而且還能自在的面對對方,甚至向對方表達稱讚,不但不會讓他人看輕,反而讓他人更加欣賞自己的風度;相反的,凡事都要爭強奪勝的人,反而不受歡迎。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再接再厲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面對失落的情緒,爸媽也可以教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做孩子的好榜樣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管理情緒、如何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惜喔!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孩子玩遊戲時,爸媽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的適當引導,從小訓練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數學的概念對學齡前兒童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啟發與必需內化的知識,透過數學與邏輯概念的逐步建立,孩子可以用精確的語言來形容所處的生活環境。而究竟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與成人進行有關數學概念的遊戲呢?筆者建議從一歲正在牙牙學語的嬰兒即可開始一系列好玩的數學遊戲了。
從「1」開始
一歲左右的幼兒,很喜歡將手中或是身邊的物品向下丟,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父母通常會很緊張的詢問:「我的孩子很不聽話,什麼東西都要丟!」其實,孩子丟東西的目的是因為物體接觸地面時發出的鏗鏗聲響吸引了孩子,再則,一歲左右的嬰兒還未發展出向上拋物的能力,因此丟東西成了一項新的模式與樂趣。
當孩子出現丟東西的情形時,父母可以請他撿回來。例如:「請你把地上的一顆球撿起來給媽媽。」「請你把桌上的一台小車子拿給爸爸。」在每一次的對話中,帶入數量及單位名稱,孩子很快就學會「1」所代表的意義。
先認識量,再認識數字
常常聽到孩子數數,兩歲的孩子通常可以從1數到10,或者更多,然而,數學概念的培養應該從理解數字的量開始。現在坊間有許多故事繪本,內容及圖片都饒富數學概念的意涵。例如:父母可以指出圖片問孩子:「有幾隻蝴蝶在天空飛呢?」「小狗有幾隻腳呢?」輕輕扶著孩子的手,一起數一數。幾次之後,孩子便能建立數量的概念。
當孩子可以逐步數出數量時,便可帶入數字的符號,讓孩子練習數字的排列與數量對應。家中不要的小量杯或是布丁盒是非常好用的材料,只要蒐集十個相同的小容器並在外圍貼上數字卡,再準備55個大鈕釦,讓孩子練習1-10的排序並放入對等的數量,就是一個簡單又好玩的小遊戲了。
奇數與偶數怎麼教?
當孩子能夠從1排序到10無誤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做延伸變化了。在幼稚園任職時,常常有家長很驚訝的說:「老師,妳們怎麼教的啊?我孩子已經會分辨奇數與偶數的差異了!」其實,讓孩子學會奇數與偶數的概念只需要小小的技巧與說明,三、四歲的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了。在指導孩子排列數量時, 兩兩 成行,如下圖所示:
當排列完成時,可以跟孩子說:「單獨一個、沒有好朋友的是奇數; 兩兩 可以配成對、有好朋友的是偶數。」亦可以利用家中玩具或是布偶娃娃排列做練習,孩子便能容易的掌握奇數、偶數的概念。
簡單的加法遊戲
一道加法的算式對孩子而言是困難且抽象的,如果孩子不能透過理解而只是記憶或是盲目的運算,並不能達到增進數學概念的目的。因此,孩子經由具體的觸摸、操作來認識數學概念,進而到培養運算能力,方能奠定穩固的知識。
在教導兩、三歲孩子加法概念時,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數一數家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爸爸、媽媽兩個人結婚,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現在我們家裡有幾個人呢!」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加,可以利用家庭間的出遊、餐聚機會,反覆練習加法的概念,例如:「我們一家四個人和姑丈一家三個人要一起去爬山,今天總共有幾個去爬山呢?」讓孩子現場數一數,答案很快就出來了。
建立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與信心,父母必須從小做起,只要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小變化、小巧思,便可營造出生動又有趣的親子遊戲。學齡前的數學概念建立,能幫助孩子在求學階段不畏懼、不排斥數學學科,並培養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與思考判斷的能力。
小昱聽他爸說上週買的杮餅有3盒在冰庫,沒受到蝗禍,她今天一早就去翻冰箱,嘴裡說:我不允許我的領地有我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