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教數字不如教概念!簡單又有趣的親子數學遊戲

教數字不如教概念!簡單又有趣的親子數學遊戲

<育兒生活2009,8月號>
隨著教育制度及教科書的多元化發展,孩子在學校中接觸學科領域相對增廣,和以往制式的課程內容相較,確實複雜許多。因此常常聽到父母抱怨,現在孩子的課本很難懂,不知道從何教起,只好轉送補習班。眾多科目當中,父母最懼怕的無非是數學,看到題型的多元複且雜解題方式與自己學習經驗的不同,心中產生更多的疑問。但是如果因為過多的擔心而減少與孩子討論或是練習數學的機會,對孩子而言,就是莫大的損失了。因為數學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教導孩子數學相關的知識,更是隨手拈來盡是教材。

數學的概念對學齡前兒童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啟發與必需內化的知識,透過數學與邏輯概念的逐步建立,孩子可以用精確的語言來形容所處的生活環境。而究竟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與成人進行有關數學概念的遊戲呢?筆者建議從一歲正在牙牙學語的嬰兒即可開始一系列好玩的數學遊戲了。

從「1」開始

一歲左右的幼兒,很喜歡將手中或是身邊的物品向下丟,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父母通常會很緊張的詢問:「我的孩子很不聽話,什麼東西都要丟!」其實,孩子丟東西的目的是因為物體接觸地面時發出的鏗鏗聲響吸引了孩子,再則,一歲左右的嬰兒還未發展出向上拋物的能力,因此丟東西成了一項新的模式與樂趣。

當孩子出現丟東西的情形時,父母可以請他撿回來。例如:「請你把地上的一顆球撿起來給媽媽。」「請你把桌上的一台小車子拿給爸爸。」在每一次的對話中,帶入數量及單位名稱,孩子很快就學會「1」所代表的意義。

先認識量,再認識數字

常常聽到孩子數數,兩歲的孩子通常可以從1數到10,或者更多,然而,數學概念的培養應該從理解數字的量開始。現在坊間有許多故事繪本,內容及圖片都饒富數學概念的意涵。例如:父母可以指出圖片問孩子:「有幾隻蝴蝶在天空飛呢?」「小狗有幾隻腳呢?」輕輕扶著孩子的手,一起數一數。幾次之後,孩子便能建立數量的概念。

當孩子可以逐步數出數量時,便可帶入數字的符號,讓孩子練習數字的排列與數量對應。家中不要的小量杯或是布丁盒是非常好用的材料,只要蒐集十個相同的小容器並在外圍貼上數字卡,再準備55個大鈕釦,讓孩子練習1-10的排序並放入對等的數量,就是一個簡單又好玩的小遊戲了。

奇數與偶數怎麼教?

當孩子能夠從1排序到10無誤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做延伸變化了。在幼稚園任職時,常常有家長很驚訝的說:「老師,妳們怎麼教的啊?我孩子已經會分辨奇數與偶數的差異了!」其實,讓孩子學會奇數與偶數的概念只需要小小的技巧與說明,三、四歲的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了。在指導孩子排列數量時, 兩兩 成行,如下圖所示:

當排列完成時,可以跟孩子說:「單獨一個、沒有好朋友的是奇數; 兩兩 可以配成對、有好朋友的是偶數。」亦可以利用家中玩具或是布偶娃娃排列做練習,孩子便能容易的掌握奇數、偶數的概念。

簡單的加法遊戲

一道加法的算式對孩子而言是困難且抽象的,如果孩子不能透過理解而只是記憶或是盲目的運算,並不能達到增進數學概念的目的。因此,孩子經由具體的觸摸、操作來認識數學概念,進而到培養運算能力,方能奠定穩固的知識。

在教導兩、三歲孩子加法概念時,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數一數家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爸爸、媽媽兩個人結婚,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現在我們家裡有幾個人呢!」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加,可以利用家庭間的出遊、餐聚機會,反覆練習加法的概念,例如:「我們一家四個人和姑丈一家三個人要一起去爬山,今天總共有幾個去爬山呢?」讓孩子現場數一數,答案很快就出來了。

建立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與信心,父母必須從小做起,只要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小變化、小巧思,便可營造出生動又有趣的親子遊戲。學齡前的數學概念建立,能幫助孩子在求學階段不畏懼、不排斥數學學科,並培養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與思考判斷的能力。

沒有留言:

巡田水

小昱聽他爸說上週買的杮餅有3盒在冰庫,沒受到蝗禍,她今天一早就去翻冰箱,嘴裡說:我不允許我的領地有我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