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我想贏,但我也「輸得起」!

我想贏,但我也「輸得起」!

撰文/360兒童學苑 劉老師

(本文刊載於 "學前教育" 雜誌2009年3月號)

http://www.wretch.cc/blog/lasy360/23738555

  媽媽帶著五歲的小騏到小表哥家拜訪,小表哥獻寶似的拿出最新的賽車遊戲,邀小騏一起玩。起初小騏興致勃勃,和小表哥又笑又跳的,沒料到,輸過幾回後,小騏的臉色愈來愈難看,開始雙唇緊閉、眼泛淚光,最後,他居然把整個玩具推倒,負氣地說:「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我不要玩了啦!」

  四、五歲開始,孩子漸漸能夠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生活中也會有愈來愈多競爭的機會,無論是孩子之間的一般小遊戲,或是團體的比賽,都有面對輸贏的時候。競爭的感覺很奇妙,當獲得勝利時,自然是興奮無比,而如果失敗了,不但情緒低落,甚至似乎連原本對競賽本身的正面感覺也都不見了。或許從爸媽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尋常的小遊戲小比賽,自己根本也不要求孩子贏,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介意呢?

遭遇挫敗時,孩子在想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心裡不舒服、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情緒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而產生更無法收拾的情緒化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

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希望被讚賞及重視:「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當然,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也不相同,有些孩子情緒表現激烈,令人無法招架;也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了。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每個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不同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指當個人在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您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而不是只對輸贏結果有所表示。

提醒孩子坦然面對他人的勝利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只是可能對方這次表現突出一點,或是運氣好一點;承認他人勝利,而且還能自在的面對對方,甚至向對方表達稱讚,不但不會讓他人看輕,反而讓他人更加欣賞自己的風度;相反的,凡事都要爭強奪勝的人,反而不受歡迎。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再接再厲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面對失落的情緒,爸媽也可以教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做孩子的好榜樣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管理情緒、如何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惜喔!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孩子玩遊戲時,爸媽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的適當引導,從小訓練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沒有留言:

巡田水

小昱聽他爸說上週買的杮餅有3盒在冰庫,沒受到蝗禍,她今天一早就去翻冰箱,嘴裡說:我不允許我的領地有我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