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0日

長大(3歲2個月 vs 0歲0個月)

前幾天,抱著亮亮,放下來,換抱小昱,突然覺得,哇!怎麼這麼大隻,這麼重!
這幾天,
亮亮哭哭的時候,小昱會到亮亮身邊說:不要哭嘛~~~不要哭嘛~~~
亮亮睡覺的時候,小昱會趴在旁邊看,笑著說:這是我的弟弟!嘻~~
亮亮大便要換尿布,小昱就會很熱心很努力的要幫忙,拿尿布,拿屁屁膏......
把拔要幫亮亮包包巾的時候,小昱也會拿東西要來幫亮亮蓋,怕亮亮冷到,雖然他拿的是彌月蛋糕的大張DM.....:Q

小昱長大了!當姐姐了!

2007亮亮出生


2007亮亮出生

2008年2月18日

亮亮體重(0歲0個月)

這是在中興醫院的產後護理中心,護理站幫忙記錄的寶寶體重紀錄表。

1/23,24,25這三天都住在長庚,26號早上出院,直奔中興醫院,所以在紀錄表上,1/26寫著NEW!!!

體重紀錄表貼在公佈欄上,每次要去親餵或餵完奶,把鼻和媽咪都會順便去看看,看看小亮亮有沒有變瘦?變重了沒?擔心沒變重是ㄋㄟㄋㄟ喝的不夠還是怎麼了?如果有照趨勢增加,把鼻媽咪就會高興好一陣子!!幾十公克的數字,牽動父母的心啊~~

1011是房號,把鼻還記得,因為產後護理中心門禁森嚴,入夜後大門都會關起來。把鼻有時候下班晚了,或是晚上出去買個東西讓媽咪解解饞....要進來就要按牆上的門鈴,然後說:"1011的把鼻",然後護理站的護士從監視器看看沒問題,才會幫忙開門!只是不知道報錯房號會不會進不去!哈!

紅字的部份則是護士幫忙瓶餵的量和時間。

2007亮亮出生


2007亮亮出生


2007亮亮出生


2007亮亮出生

1/23
3265g
1/24 1/25 1/26
住進來
1/27
2960g
1/28
2960g
1/29
2980g
1/30
3040g
1/31
3140g
2/1
3180g
2/2
3260g
2/3
3340g
2/4
3380g
2/5
3460g
2/6
3520g
2/7
3560g
2/8
3620g
2/9
3700g
2/10
3760g
2/11
3860g
2/12
3940g
2/13
3980g


亮亮剛出生時體重是3265g
2007亮亮出生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摘錄自【親子共成長】遠流出版 作者﹕鄭石岩

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

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

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

他們說:「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好極了,那就必須講好,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先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對不對?」

「對!」
「再來就是買你們的玩具。」

「對!」

我又說:「如果有剩錢,一定會去買玩具,我們儘可能多留一點錢,不會疏忽玩具的。如果最後我們的錢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來買,這樣贊不贊成?」

他們齊聲說:「贊成!」第二天就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出發前我還會先徵詢:「如果想省一點、多留一錢買玩具,我們就不搭計程車,坐公車去。」

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省的精神就出來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高興興的在街上散步,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

快到玩具部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了,如果你要買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積兩次結餘的錢來買。

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

我就說:「你看看,就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

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

我問:「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夠不夠?」

「不夠。」

「那怎麼辦?我出一個點子好不好?」

「好。」

「那我們就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剩錢來買那個玩具,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

他說:「好!」 於是我們專心的欣賞玩具。

看完後再問他們:「買不買?」 他們說:「不買。」

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

他們說:「好吧,也好。」就各買一隻玩具小老鼠。到了百貨公司門口,

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

「現在是搭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

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習慣─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

一個人如果看上了一樣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

我們要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隔了一段時間,孩子都長大了,不願跟我們一起去百貨公司。

有次我和太太去逛百貨公司,兩個人逛呀逛的就到了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個媽媽抬高聲音說:「上個禮拜才買,這個禮拜又要買。」

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上個禮拜才買過,不是不買給他。

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好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要講清楚,可是她的方式有點走樣,這個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他走,那個孩子兩隻腳蹬著不走,她就啪啪兩下好響亮、好清脆的耳光,孩子哇的哭了起來,她拖著他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我看到那一幕,感覺到很多父母,不了解怎麼帶孩子,所以我一直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知道怎麼把孩子帶好,建立一個讓每個孩子都有信心,能夠在生活上適應得很好的社會。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本內容摘錄自《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新手父母出版

  人類對食物的喜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喜歡吃哪些食物是慢慢形成的。嬰兒的味覺宛如一張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塗染什麼顏色,決定於離乳期開始的飲食內容。 已經去世的日本醫學博士二木武指出,「在離乳食期曾體驗過各種味道的孩子,他的味覺幅度會變得比較寬廣,而且長大後接觸新的味道,也大多能順利適應。相反地,離乳時期的味覺經歷太少,到了幼兒時期接觸新食物或是第一次碰到的味道,大多會不知所措或拒絕,結果便容易變成偏食。」

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味覺訓練期間,甜食最好加以控制。由於甜食好吃,所以記住甜味的孩子,容易對這種味道感到滿足,以後便難以適應其他的味道。總之愈早記住甜味的孩子,大多容易會有對味覺遲鈍的反應產生。


在保健所(編按:相當於台灣的地區衛生所)等衛生機關,會教導媽媽在離乳準備期間讓孩子喝果汁,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母奶、牛奶以外的味道。但是,並不是不喝果汁就會影響孩子發育。然而卻有許多媽媽有著如此錯誤認知。

深信果汁對孩子發育絕對必要的媽媽,拚命削蘋果、擠橘子汁給孩子喝。等嬰兒稍後長大些,就給他喝市售的百分之百果汁飲料,慢慢到最後就轉換成只佔幾個百分點的果汁甜味清涼飲料了。

T小弟現在一歲六個月。他最愛吃蜂蜜蛋糕和運動飲料與嬰兒食品雞肉飯。吃東西時如果沒有這些食物,他的心情就會不好,餵他吃青菜等食物時,甚至還會把食物亂扔一通。

T小弟亂七八糟的飲食生活,起因於生病住院時,醫師曾建議媽媽:「發燒時可以給他喝運動飲料舒緩一下。」於是媽媽每天給他喝運動飲料。T小弟似乎也很喜歡運動飲料,所以喝得很勤。然而退燒也出院了,他卻只想喝運動飲料,不要喝水或麥茶。

我們建議媽媽:「孩子真的口渴就給他水或麥茶。從今天起開始改變飲食,不要再給他運動飲料或甜食了。」聽到此話,T小弟的媽媽卻說:「很困難,如果這麼做,兒子會抓狂到無法收拾。」

你瞧瞧———T小弟不過才一歲六個月大而已……

看見T小弟媽媽說話的神情,我腦海裡出現一名十七歲劫持巴士少年犯的母親身影,她說:「我很害怕,我沒辦法說服那孩子。」據說那名十七歲劫持巴士的少年犯,也喜歡吃簡易的食物。

在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當中,出於本能需求,嬰兒即使未經刻意學習也能品嚐出好吃的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甜味。一旦習慣甜味,就很難習慣其他味道,所以嬰兒時期不讓孩子品嚐才是明智之舉。可是如前所述,現在的嬰兒在離乳前就開始喝純果汁,稍長大些則喝果汁飲料,最後慢慢喝起加了大量砂糖的果汁飲料。

如此從甜果汁、飲料開始的飲食生活,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朝偏食的方向走。岩手大學名譽教授大澤博,長年研究飲食生活和包括犯罪在內的異常行為。他指出,砂糖攝取過量會增高罹患低血糖症的比率,造就出「容易偏差的孩子」、「沒有元氣的孩子」。

低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值以下的狀態。通常攝取食物後血糖會立刻上升,但是如果持續不斷吃喝含大量砂糖的果汁或甜點,能讓血糖值降低的胰島素會分泌過多,如此周而復始將會導致低血糖。伴隨而來的症狀就稱為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症狀包括:暴力傾向、自閉而不願意開口講話、沒有元氣、無法控制情感、缺乏忍耐力、易怒、時常感覺不安或認為自己常受到威脅、突發性地大吼大叫、有自虐傾向等。這不正是最近「行為偏差孩子」的身影嗎!

即使孩子不喜歡,媽媽也必須努力,讓他嘗試吃吃看

離乳期間孩子該怎麼吃,媽媽多半會認真參考育兒書籍或雜誌,但是一旦離乳期結束,就覺得孩子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了,因此放鬆心情,對孩子的飲食也不再那麼用心。

經過十五年,厚生省於一九九五年修改「離乳的基礎」,增訂了離乳後期到離乳結束的相關建議。可是對於離乳期結束後該吃什麼並未明確表示,而且對幼兒飲食的定義也不具體,以致許多媽媽誤以為孩子可以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從味道清淡的離乳食品,突然變成吃跟大人一樣的調味食物,幼兒自然會吃到太多的鹽分和太多的調味料。

另外在離乳食期間,媽媽忙碌或外出時都會準備嬰兒食品,可是一到幼兒時期,就一下子給孩子吃大人吃的加工食品:如馬鈴薯片、速食或炸雞、便利商店的便當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飲食混亂的原因。

在記住味覺喜好的重要時期,給孩子吃含脂肪、鹽分太多的加工食品,也會造成他的口味單一化,這是媽媽必須留心的事。

到了三至四歲時,對於沒吃過的東西或是沒品嚐過的味道,孩子會出現抗拒的傾向,同時也可能出現對首次嘗試的食物說討厭,或是從嘴巴吐出食物的現象。

因此媽媽只給孩子吃他喜歡的東西是不行的。在此時期,應該盡量給他嘗試各種味道。孩子特別討厭的東西,不需要太強迫他,先從稍微討厭的東西開始嘗試,盡可能讓他吃完,這樣做才能培育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和自制忍耐的心。

2008年2月13日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文╱台北市樟新托兒所所長 黃琬玲


「你白痴(笨蛋)啊!」「耳朵聾了!」「不聽話,警察來抓你了!」「再吵就把你送別人!」「不乖要打打了!」「你再說一句看看!」……你也對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大人負面的話語或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與日後社會群性的發展。現在,就收起這些負面話語,想想看怎麼跟寶寶溝通比較好呢?


你的一言一行正在影響著孩子


嬰兒必須靠著父母或照顧者的引導與互動,一點一滴的來認識自己與世界!還沒有當父母的朋友們,對於自身的言行舉止,是不會特別注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但是,一旦當了父母,就會驚訝的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稍不留意,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全都被孩子學會了!


平常生活中哪些話是正面的?哪些話是負面的?一般人沒事是不會去分析它的,甚至會覺得說負面的話又有什麼關係呢?然而俗語說的好:「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其實語言常會有隱喻的、暗示的效果,許多父母會在自己情緒不佳時對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話,或者是已經習慣用負面的說話語氣,在不知不覺中就脫口而出。別以為那麼小的孩子不懂喔,因為大人說負面話時不佳的語氣與態度,已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了!


非理性的寵溺與責罵,只會出現反效果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重大,常常會氣急敗壞的罵孩子,好像孩子不罵就成不了器;也有家長對孩子百般寵愛,捨不得罵,一直放任的結果,最後失去準則,又回到負面的循環。


父母責罵孩子的負面語詞與態度,有各式各樣的呈現,非理性的父母會一邊動口還一邊動手,也不管時間與地點,有時我們會在公共場所見到弱小的孩子大聲哭哭啼啼的,大人凶惡惡的動手,心裡總會偷偷的指責父母的教育態度不甚妥當。


有些父母雖然不會動手,但是說的話也不怎麼好聽:「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耳朵聾了!」「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再吵把你送給別人囉!」「不聽話,警察來抓你了!」「活該,早就跟你說會摔跤了吧!」「皮癢喔!我要打打了!」「你再說一句看看!」


為了孩子好,應做到「六不」原則


想想看,當寶寶惹父母生氣或挫折時,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其實,大人們如果能多深思,仔細想一想因果關係,自然就能謹慎戒除以負面的方式對待孩子。接著再次提醒家長,無論您再煩燥、脾氣再壞,千萬切忌:


1.不要罵孩子「笨」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醜」、「不乖」的孩子,自然就會展現出「笨」、「醜」、「不乖」的特質,更糟糕的是孩子就這樣認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


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孩子,有的會產生退卻行為,愛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氣囉!這些孩子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展,一旦形成「不好相處」的特質,對孩子日後社會群性的發展是有很大妨礙的。

3.不要常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孩子表演或表現取悅大人


喜愛表演、表現是部份孩子的天性,要自然、不要勉強,尤其是以物質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來達到孩子的行為目標,會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孩子,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等拒絕的話


夫妻吵架或育兒壓力大時,容易對孩子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痕,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親子的相處模式,誰都不希望下一代的親密關係發展出現負面的障礙吧!

5.不要認為孩子能力不夠、很多事都做不來,而不讓孩子動手學習


當父母是「萬能」時,孩子就是「無能」的!並非孩子「不能」或「不願」去學,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觀察,的確是父母不給孩子學習機會!
‧強勢父母想掌控主權,凡事都需要父母,不願讓孩子自主。
‧父母因為擔心、恐懼,不讓孩子探索,因而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更遏阻了孩子的潛能發展。

6.不要只是處罰孩子,應進一步衡量「處罰」對孩子是否有效?


當錯誤已經發生了,應冷靜、耐心地跟孩子說明犯了什麼錯,討論分析應該如何避免錯誤發生,正向的處理過程更為積極有效。


別再懊惱!從現在起以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些愛跟孩子發脾氣、說負面話的家長,常懊惱的表示自己應該要改一改脾氣了,但是,就是很不容易做到十全十美,這是人之常情,不要因而有焦慮,只是要時常彼此提醒。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有自信的,自己卻常失準則地做錯誤示範,日積月累的慣性,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孩子將承擔盡其一輩子的努力,可能都無法擺脫大人負面暗示的陰影。親愛的大人們,豈可不慎啊!在此呼籲大人們要小心,千萬別把孩子的性格導向負面發展了喔!






(詳文請見2006年四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家長的二十個隱形的壞習慣

家長的二十個隱形的壞習慣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壞習慣』,壞習慣並不可怕。在孩子的成長中壞習慣可能就更多了。因為他們還不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對或者錯。這些要靠我們來告訴他們。但是單純的只告訴他們說:『不對!不許這樣!這樣是錯誤的!』而你呢,還會說話不算話,自己沒有去遵守。父母們也許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壞習慣正在影響著孩子。因為寶寶們的眼睛時刻在看著你。


  壞習慣一、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4歲的女兒不是時候地又吵又鬧,你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壞習慣二、結婚多年,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今天是你做飯還是我掃地』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 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 ,事後又言歸於好。


  我們的敵對、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我們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日後孩子在游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壞習慣三、你辛苦工作,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兒子卻很大方 ,他要奧特曼、要超人都照給不誤,也不叫他節省。你的想法是:獨生子女社會,不就是為了一個孩子嗎?


  我們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麼能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呢?


  壞習慣四、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裡過得怎麼樣?都學什麼了?』 一邊問,一邊就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我們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我現在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趕緊准備好晚飯,或整理好房間、看完今天的報紙。』這種做法只能從孩子那裡得到一個令人又驚又氣的答案:『沒什麼』,『湊合』,或者『還行吧』。於是,孩子從我們身上學會敷衍別人。


  壞習慣五、你兒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你罰孩子一星期不許玩玩具。幾天後,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於是說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話收回。


  我們犯了錯誤,拒不認錯,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壞習慣六、家裡電視機壞了,你請兒子的舅舅來幫忙修理。到了約定的時間,舅舅卻打電話說有急事來不了了。你掛斷電話,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後再不找他幫忙了。』
  責備和埋怨不僅無濟於事,還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表率:在面對失望的時候,我們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壞習慣七、晚飯後,女兒吵著要你給她講故事,可你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間;回復郵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剛要坐下講故事,忽然又有什麼事情要去處理了。


  我們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游戲,為了在這個社會裡生存和生活,必須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時無休止地工作、乾活。


  壞習慣八、你和兒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後面排隊去。但是她對你的話置之不理,於是你提高嗓門,與她理論,最後爭吵了起來。


  我們的做法 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 ,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你就會經常看到孩子為了爭搶玩具而與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壞習慣九、你是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老師請你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還不能完成這幾篇文章。這時候,你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你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沒有嘗試就先退縮,那麼,我們平時告訴孩子要『說到做到,決不食言』的光輝形象就毀於一旦,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之腦後,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脫。


  壞習慣十、婚姻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你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於是你對6歲的女兒歷數另一方的不是,並且告訴女兒:『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從此再也不要理他。』


  這樣做,孩子學會了恨,在達不到目的時就搞破壞,搗亂,進行報復。


壞習慣十一、某一天,你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從開始時的震驚和恐慌,到最後的容忍,你告訴自己:『只要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你還圖什麼呢,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我們『善意』營造的一個貌似完整的家,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同床異夢』和『貌合神離』帶給孩子的將是對生活的不信任,對人間真情的誤解!


  壞習慣十二、在結婚問題上,你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於是,婚後你從不孝敬老人,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裡玩,背地裡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不為孩子樹立孝敬的榜樣,那麼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你自己頭上!


  壞習慣十三、你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妻子會把你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從來不需要你操心。


  這樣,孩子也會養成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壞習慣十四、你在家總是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


  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對於一個沒有形成適當的道德感的孩子,當他長大後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種種誘惑時,很難有定力守護好自己。


  壞習慣十五、孩子在游樂場上遲遲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見小朋友越來越少,你對孩子說:『別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該走了吧!』終於把孩子拖走了。


  我們總是用相對於別的小孩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並將此內化成自己的行為准則,長大之後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


壞習慣十六、路上又堵車了。你將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後面5歲的女兒問你:『為什麼我們走這邊?』你說:『這兒沒警察,也沒有攝像頭,沒關系的。』


  當我們在沒人監督時違規,孩子就學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麼都可以。


  壞習慣十七、你在廚房裡忙得熱火朝天,6歲的兒子鑽進來想幫忙,你趕緊把孩子推出廚房:『去去去,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快去寫作業吧。』


  我們對孩子的『愛護』,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這樣的行為導致了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壞習慣十八、吃飯時,你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我們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壞習慣十九、5歲的兒子試圖拆開一只鬧鍾看個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准亂動!』我們想讓孩子知道哪些該做、可做,哪些不該做,可是,簡單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


  壞習慣二十、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說:『不聽話,警察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當孩子一旦證實『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壞習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父母意識到這一點,知道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生活中我們要該掉壞習慣,給孩子做一個積極的榜樣,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g  r  x' h5 q( a, O

; X/ _8 w5 _/ V/ p

1.攻擊性行為

! Q5 e& U. @" q9 F( [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 c5 Y0 a6 F. F6 c$ y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6 y; l" X7 D0 N

! I0 y* d0 d' x8 o' h' m% S" }  v; h

2.打斷談話 0 H8 g; ?) u' x, b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 _$ J2 W" s3 ^: s1 D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7 m6 d2 h8 Q1 G1 ?  V% l. P% ^3 R* |! D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 T4 ]' T: ]" q- E; D' ^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 p, f5 u" ' j5 j" f* I% n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 m. O3 E- F! ~1 L+ G, R, j$ A( j5 n' t

4.使小性子 . p$ M/ k0 q( b: Q5 x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1 n; c' i4 o5 ^4 c3 |8 i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2 \( f) w9 [9 L) I4 g5 c0 {



4 J. h* o$ s" C, @: ^$ Q5.誇大事實 4 l& a8 Z( H. X/ _6 c, S  J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 B% l( f8 S+ J7 R# U, U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1 F0 H- M+ q5 Z9 ~$ p8 H



  ^% N; P* w( ]3 J6.無視規則0 q7 ' @- R) ?1 O; ~/ e0 m+ T5 ?% m



3 f# i$ R7 ]" h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7 y/ W* q; U+ \2 c+ Q9 }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2 v- y" l8 g. Y- Y4 \( b0 l5 T6 @  n3 z! a. O) B( c



1 S# K* p% t+ x& R/ \& y( T[[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 i! D0 J% `$ k7 L. d, c; d* [
5 g/ e" @  ?# u4 |- q. g' ?2 Q



8 K( D& i, q0 A7 s1.不良擦拭 8 a# u& [$ X5 j$ M6 G* L3 d) r& |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 n/ N4 E( e* L& o6 `; b: |/ p. L5 h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 k7 B# w" Q



! }: P5 f, u5 m( L3 T/ e, ?# e4 n2.挖鼻孔 ' ^9 u0 E+ E/ q/ |# U& j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 `! q5 o# E' f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5 b0 m+ |0 G) k( o



3 u" Q! E# T7 u  ' o( t; D3.忘記洗手

8 l! V4 a9 D3 `( k$ u7 D& F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 I7 W& }5 ?) V/ L9 W1 P6 f- ~! e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 u$ t) p) Z( x3 q0 _7 r

! G) u8 _: ]" E6 w/ U4 d4 S4.咬指甲

& g! Z; F5 m6 a- d  C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 [: o: g2 R$ ?& {+ i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 m& N& ~: W0 t6 R6 D/ ]6 u- }/ i  V4 e$ W3 o1 n5 k

5.摳瘡痂

  ?1 t0 u* B3 P+ |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6 X2 J" V* a8 B& s1 v! M8 I" m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n9 i. ?" l0 B9 N1 g6 ?. N& Q7 F1 O



9 Q! @7 {  N0 ~& S! B6 h& W( B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 O6 g3 h  ?& N0 u2 T0 n( j; c6 R$ w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3 W: C  m7 C" W0 F: B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9 {: j, J- Y7 C5 @- t! J% I

* n! L: m' p, o9 F! t
孩子的成長時 身為父母親要特別注意孩子是否有不好的習慣 及時告訴他改正/ R, m9 w- W8 T& u

才不會長大時就不容易改了 要特別注意喔~

2008年2月12日

幼兒行為※自我中心與佔有欲強※

幼兒行為※自我中心與佔有欲強※

幼兒行為※自我中心與佔有欲強※
突然間,孩子經常把「我」、「我的」這兩個字眼掛在嘴巴裏;事實上,如果他有兄弟姊妹的話,在兄弟姊妹向他走近時,他表達得更為明顯,他不斷地告訴你,某樣東西是專屬於某個人的,即使那可能只是條破得每人要的小毛毯。

有時,孩子會突然從你手裏搶走尿布或某件小東西,並大聲宣示:「這是我的。」

當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在一起時,你觀察到這種現象特別明顯,甚至他還從別的孩子手中搶來玩具,大叫:「我的,這是我的。」
即使你再三向他解釋那不是屬於他的東西,他還是執迷不悟,緊緊地抓著搶來的東西,嘴巴裏直嚷著,還是:「我的,我的。」兩個字。
這種情況當然讓你甚感困窘,特別是到朋友家裏作客時,你真訝異,可愛的寶寶何時變得如此自私,完全不顧其他小朋友的感受,你真好奇,難道孩子完全不能懂得分享的快樂嗎?

⊙幼兒的想法與感覺

所有我看到的東西都是屬於我的,至少在感覺上我如此認定。我現在才剛知道「我」是獨立於他人之外的個體,我是獨特的,屬於我的東西也是我特有的,包括:我的手、我的媽媽、我的玩具等。

我的東西也是我的一部分喔!其他小朋友的感覺如何,我當然不在意,他又不是「我」,現在,我只關心「我」,如果有任何一個「他」敢動「我的」東西,那就是侵犯「我」,當然會讓我大大地不舒服。

察覺到「我」和別人是不一樣地,是目前為止我發現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必須捍衛「我」及屬於「我的0一切,任何人敢侵犯「我」或「我的」,都會遭受到強大的對抗,因為我必須這麼做,也有能力這麼做。

⊙這有什麼意義

十八個月大到三歲的小孩,正進入積極建立自我的時期,因此他將全副心力投入這份工作,這是出乎他的本能,雖然他不確定該如何去做,但他會加足勁去做,因此,他建立屬於「我的」專屬權,去幫助自己與「他的」做區分。

在這個時期的孩童眼中,凡他周遭一切他所看見的,皆是屬於他的,透過不斷地宣示「我的,我的。」,他建立起強烈的自我意識;一個看來毫不起眼的玩具,或許價值微乎其微,但對孩子來說,價值也是其次的,它象徵的意義欲相當重大。

透過對物品專屬的佔有權,孩子發展出其自我意識。因此,他會將屬於他的東西,寸步不離地攜帶著,如此,他藉以鞏固自我認同並增強安全感。

當其他的小孩動到屬於他的玩具,孩子將會感到如自身被侵犯般的痛苦,因此,他一定要將專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回來,而且,不達目的決不甘休。

「佔有欲強」,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正常表現,雖然他在與別的小孩相處時,因為自我中心引起了許多衝突,且使父母覺得尷尬,但是明智的父母不會要求這個時期的小孩去「分享」,因為就這個年紀的小孩而言,建立明確的自我意識是首要之務,其餘的一切他毫不在乎。

如果父母強迫要求這個時期的小孩去「分享」,以期望他能和別人好好相處,這種做法將使小孩在表面上不得已接受你的做法,但在心理上,由於自我意識建立不完全,成人之後更容易變成自我中心、佔有欲強的人。

相反地,如果為人父母能尊重孩子這個階段中建立自我意識的迫切性,接受他並善加誘導,到了孩童三歲以後,由於父母的協助,他建立了完整的自我意識,他自然樂於開始嘗試「分享」的樂趣。

堅強的自我意識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人格,當他長大後,他較不易因為別人的攻擊而受傷,也較不易為人浮誇的言詞所誘惑;而完整自我認同的培養,更使他學會尊重他人、關懷他人。

⊙你應該做的事

◆承認並有肯定有些東西是『專屬於』孩子的

給孩子明確的支持,告訴他:『是的。我是寶寶的媽媽。』然後再補充說明:『我也是哥哥的媽媽。』用誇張姿態配合,強調這番言詞的重要。
帶著孩子在室內走走,告訴他,那些是專屬於他的東西,這麼做的同時,順便教他一些物品的名稱,可謂一舉兩得。

當孩子吵著“我的,我的。”的同時,從旁肯定他——“對!這是你的積木。”或“對!那是你的娃娃。”但也要教他一些規矩,“對這些是你的東西,慢慢說,不可以尖叫,媽媽不喜歡你隨便喊叫。”

當孩子以尖叫的方式向你索討玩具時,轉身離開或低下頭正視著他,待他稍微安靜下來時,告訴他:“如果再叫,媽媽就不把玩具給你,你必須好好地說。”

堅定自己的立場,當孩子哭鬧吵嚷時勸導他,待他平靜下來後,再把玩具給他。

◆使用孩子的所有物,必須事先徵求其同意

欲使用孩子的東西,事先徵求其同意,如此亦可為孩子樹立模範,讓他同時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所有物品;如果孩子拒絕的話,請接受孩子的拒絕,說:“好吧!”

◆明確地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時不屬於他的

也許你可從指認自己的身體開始,告訴孩子:“這是爸爸的鼻子,不是寶寶的。”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通常不會引起幼兒的反對。接著,再轉移至其他方面——“這是爸爸的床。寶寶的床不在這兒,在另外一個房間。”你可以帶著八寶去看他的床,用卡通式的動作來表達,會讓寶寶更易於開心地接受。

帶小孩出門時,不忘提醒他有些東西並不屬於他,比如到社區兒童館時,告訴他:“這些積木不是寶寶的,寶寶的積木在家裏,寶寶的積木比較小,回家我們再把它們找出來玩。”

如果你能隨身帶著寶寶喜愛的玩具,你就能為自己省下不少麻煩,當寶寶抱著別人的東西不放時,你就可告訴他:“這個娃娃時姐姐的,你的車車再這裏,來,拿好。這車車是你的哦!”

如果寶寶把替代品丟棄,你可告訴他:“好吧!你不要車車沒關係,但娃娃不是你的,你還是不能拿。”

如果孩子一次大哭大鬧,你可正色地告訴他:“如果你吵鬧,我就幫不上你的忙了。”當他稍微平靜下來,即使只是微乎其微的轉變,你要幹勁抓住機會,告訴他:“好啦!你若是乖點兒,我陪你一塊去問問姐姐,看看姐姐願不願意把娃娃借你玩一下。但你要好好地問。”

在瞭解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時,如果你還是堅守尊重他人的立場,這種欣慰模式將給小孩的機會 教育,讓他也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教小孩互惠與變通

當孩子對別人的玩具垂涎三尺時,尼可告訴他:“你有你的玩具,哥哥也有他的玩具,你可問哥哥願不願意和你交換著玩。”當他們雙方同意時,幫他們協調交換。

記住——孩子通常不願意先交出玩具給對方。

◆給小孩獨立的空間

最好讓每個小孩有獨立的一間房間。即使孩子共用房間,請給他們獨立的空間及屬於自己的玩具箱。分隔空間的方式很多,在地板上畫線,或以帷幕、紙箱分隔,皆是可行的辦法。

告訴孩子,那些區域是屬於他的,那些是屬於別人的,當他要使用其他人的空間時,必須先徵求對方同意。

◆最好一次只接待一位小朋友,並為小客人準備玩具

如果你平時就在家裏多放一套“客人用”的玩具,你會為自己減少許多麻煩;平時就讓孩子瞭解,有一套玩具是專給客人用的,如此,當客人來時,他們就各有自己的財產了。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事先提醒客人,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帶來;當孩子們一塊玩時,你可鼓勵他們把玩具交換著玩,但別勉強他們如此做。待孩子三歲大後,他自會逐漸瞭解分享的樂趣。

◆幫孩子保護其所有物

當別的小孩搶走了屬於孩子的玩具,拿另一個玩具去換,儘量讓玩具物歸原主;告訴孩子:“來!拿回屬於你的玩具,他並不是故意要搶你的玩具,他只是希望也有東西可以玩而已。”

如果兩個小孩為一件玩具爭吵,將玩具拿起來,同時告訴兩個小孩:“我幫你們找一些你們可以一塊玩的玩具。”如果所有的玩具都屬於其中一位小朋友,告訴這位小孩:“如果你希望他留下來陪你玩,那你可不可以選一些玩具借給他玩?”如此,你給玩具的所有者一些主宰權,他會較易接受這種妥協。

有時,你太過照顧來訪的小客人,會遭致孩子的妒忌抗議,你可將自己的孩子拉過來,告訴他:“對!媽媽是你的,你是媽媽的小寶貝。”親親他,再拉另外一個孩子過來,對他說:“而你是個很特別的小孩,我喜歡你。”如此做法,你都不會傷了任何一個小孩的心。

◆面對一群小孩,給他們屬於自己的玩具

給一群孩子一個大箱子,讓他們一塊玩,倒不如給他們每個人一個小箱子;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小箱子上畫上記號,裝玩具或爬進爬出,如此他們會玩得皆大歡喜。

◆偶爾容許還自己帶著玩具出門

臨出門的一刻,還自己緊抱著一隻舊襪子不放,讓孩子帶著它出門吧!一雙襪子又沒有多少重量。

有時候孩子會堅持帶著積木或玩具上床睡覺,除非可能會令他在身體翻滾時受傷的堅硬物品,否則父母應儘量容許他此種行為。別讓孩子在尖叫聲及悲戚的心情中上床,要記住,這些孩子的所有物早已被視同其身體的一部分。

◆支持孩子的行為

當你瞭解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內在因素時,你應支持孩子這種心理,並儘量配合他的要求。當其他小客人來訪,而孩子不願把某些玩具借人玩時,別責備他,接受孩子的做法告訴孩子:“好的。我會另外找其他玩具借他玩。”

尊重孩子在這階段的心理需求,信賴他的感覺,並順著他的感覺,你將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獨立,且稍長後即懂得分享的人。

◆對小孩的行為要有理性的評估

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靠得很近玩,但不能一起玩,如果你已諒解孩子在這時期

對所有物的重視,那麼你應該接受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隨時可能發生爭執的後果,評估狀況,避免其他孩子去碰觸他的玩具,是父母應提前準備的工作。

◆必要分享時,做個公平的分配者

有時,分享是必要的,不如說:來訪的小客人要玩後院的蕩千秋,請孩子等待,告訴正在玩的小朋友:“弟弟也想玩,他要排隊,你玩五分鐘後換弟弟玩,弟弟蕩五分鐘後再換你玩。輪流。”

家裏的寶寶也許仍會繼續哭鬧不休,告訴他:“別吵,媽媽現在先陪你玩,五分鐘後哥哥下來再換你玩;如果你繼續吵,那媽媽就都不讓你玩了。”或“看你是要乖乖地等五分鐘再玩,還是繼續吵,那媽媽就罰你今天都不能玩。”

當孩子稍微安靜下來時,馬上鼓勵他:“寶寶好乖,好有耐心地等哥哥玩,等一下就輪到寶寶了,現自愛媽媽先陪你玩球。”

當孩子們開始輪流玩時,你必須嚴格控制你訂下的規定,讓每個人都玩五分鐘;千萬別只顧著聊天或發呆就忘了時間,要記住!對在等候遊戲的孩子而言,時間可是相當重要的。

⊙你不應該做的事

◆當孩子把“我”“我的”時常掛在嘴巴上,別責備他

這時期的孩子本來就當把“我”。“我的”掛在嘴巴上,這並不表示他自私或主觀意識強,別因此責怪自己的孩子,若有其他大人嘲弄或斥責他這種表現,你必須為孩子解釋,說明孩子在培養自我意識的過程。

◆即使孩子哭鬧,也別給他不屬於他的東西

當孩子哭鬧時就對他妥協,這是完全錯誤的示範,你是在教他,只要哭鬧,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下次,你將更難說服他。

◆別強迫孩子去分享

有時,你的疾言厲色會迫使孩子去做分享的動作,但他心理並不認同這項作法,所以你不在場時,他便不會主動如此去做。
過早強迫孩子去分享,無異於揠苗助長,你將阻礙他成人後主動去分享的意願。

◆別為孩子的佔有欲強擔心

須知,孩子的佔有欲強代表他自我認同感提升,所以,這是個相當好的現象;過了這個階段,當他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認同後,他自然樂於主動與人分享。

巡田水

小昱聽他爸說上週買的杮餅有3盒在冰庫,沒受到蝗禍,她今天一早就去翻冰箱,嘴裡說:我不允許我的領地有我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