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0的文章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圖片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作者:採訪整理∣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0-6歲學前教養關鍵100問專刊 投身幼教工作十餘年、現任南海幼稚園幼教老師的王珊斐,將教學現場視為每天的新挑戰,不斷累積各種教養的實戰經驗。想知道資深幼教老師的教養技巧嗎?來聽聽她的經驗分享。 就我的觀察,在談論教養時,父母如果不能先接受「站在對等的角度面對孩子」的觀念,即使知道再多教養技巧,也往往徒勞無功。孩子其實是可以溝通的,除非危及到人身安全,才需要堅定且直接的告知,讓他知道危險與不可行。 大多數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父母,對於教孩子「情緒處理」與「學習生活常規」最為困擾,其實只要善用以下技巧,就會有不錯的改善。 ● 情緒處理 1. 建立「冷靜角落」:父母可在家中設置一個固定位置,孩子情緒失控或不聽話時,請他坐到那個位置,一方面想想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讓情緒緩和下來。 2. 凝結現場:「不帶情緒」、甚至「隱藏情緒」的與孩子溝通很重要。如果父母警覺自己的情緒處在高點,不妨先清楚、不帶情緒的說:「你剛剛做的事情讓我覺得不舒服。」讓孩子知道大人已經發現他的行為。隨後離開現場,等情緒比較平復後,再和孩子討論之前發生的狀況,不要急於在當下處理。 ● 學習生活常規 1. 看繪本講故事:陪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可藉由主角人物的經驗幫助孩子學習,或是引導孩子嘗試接納他原本不喜歡、不敢接觸的事物,有助於建立生活常規。 2. 從遊戲中學習:研究發現,「遊戲」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父母可以多運用演戲、唸口訣這類比較有趣的形式,讓孩子更樂於學習。例如我們在教學現場帶孩子摺衣服,會用一段簡單的口訣「手放肚子、手放肚子,點頭敬禮,再鞠躬」,讓他邊玩邊學。 3. 提供同理孩子的具體示範: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需借助具體的示範引導他學習。以穿衣服為例,孩子學不好大多是因為弄不清楚方向,父母應該提供具體且同理孩子的示範。所謂「同理」,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父母必須站在孩子旁邊(與他同方向)示範,他才知道正確的穿衣方法。 4.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常規的學習中,會涉及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其實關係到時間概念的建立。父母應該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便於理解。教孩子看時鐘,就是建立時間概念的好方法。通常三至六歲孩子已經會辨識時鐘上的數字,父母可以告訴他:「長針指到五就要出門」,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能夠依循。 5. ...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圖片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覺得孩子很拗,總是「非這樣不可」嗎? 其實,幼兒缺乏真正的時間概念,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 讓他們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就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長大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歐文的媽媽約我談話。她說:「歐文早上都哭叫著不讓我離開學校,我想是因為他不習慣一大早看到那麼多孩子。從明天起,我會早點叫他床,好讓他不但完成早上在家中的一切活動程序,也早一些送他到學校來。你覺得這樣好嗎?」 就這樣,歐文每天早上總是從從容容的,抱著他的猴子喬治,在七點四十分左右走進教室。他的程序,總是先放好午餐盒,脫掉外套並掛好, 然後笑著問我:「你在做什麼呀?」 與我簡單的對話後,隨著媽媽或者爸爸,走向早晨的拖兒中心。這個不變的程序,讓他很快的適應了新環境。 歐文的媽媽很有智慧。倒不是說她讀了很多育兒錦囊,或者擁有很高的學位,而是她很了解幼兒。她了解她的四歲兒子,對每天的生活有一定的程序,那是孩子的需要。她也清楚幼兒無法掌控環境的改變,所以她改變自己的作息,切實執行:「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因為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依靠固定事件掌握未來 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吃飯前也非得完成某個活動不可?我遇見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和不耐煩。 但我想請成人想想,成人的生活程序其實很複雜,充滿許多變化。為了完成手邊所有的事,成人可以、也必須調整生活的程序。但倚賴大人生活的幼兒,卻還不具有真正的時間概念,他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假如此時此刻該發生的事沒發生,就表示「沒有或失去」,那樣的突然失去,讓他害怕,也讓他感到失控和無力。 而倚賴我們生活的幼兒,在大人的變動步調下,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他們唯一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就是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想想看,幼兒在托兒所裡,是不是常以同樣的邏輯,問著類似的問題。例如,為了想要媽媽趕快來接他,所以不斷的問:「是故事時間了嗎?」因為他知道故事時間後,媽媽就會來了。「不可測」,讓幼兒擔心,也讓他無所適從。相反的,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讓幼兒安心,也讓他相信「等待」。 所以貼心的父母,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文/親子天下編輯部 在安靜優雅的餐廳用餐時,孩子突然放聲大叫;在熙來攘往的大賣場,孩子堅持要買個玩具被拒,立即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 所有人注視著你,難堪、尷尬,該怎麼辦? 學步兒常鬧脾氣,只要讓孩子覺得可以趁機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將會成為習慣。其實,孩子會鬧脾氣,多半由於精疲力盡,飢腸轆轆,情緒失控或身體不適。一旦孩子較「懂事」,鬧脾氣可能只是想測試底線,或觀察你的反應。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以從孩子鬧脾氣的類型,以及行為模式來判斷孩子狀況。 鬧脾氣的類型: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行為模式: ‧從平日生活的固定模式,試著找出讓孩子不高興的導火線,並加以解決。 ‧請保母照顧孩子。如果他常在和你購物時鬧脾氣。先不要帶他出門,讓保母照顧。 ‧事先告知行程。孩子常因計畫臨時改變而使性子。讓孩子知道你的計畫,然後徹底執行。 ‧醜話先說在前頭。例如,準備外出購物時,孩子說他想買玩具,事先告訴他你的決定,記得要信守承諾、堅持原則。 ‧然而,因為孩子太小,無法清楚解釋問題,大人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他鬧情緒的原因。所幸,多數家長可以學著辨識症狀,憑經驗判斷。 ‧如果你認為,孩子餓了:即使還未到用餐時間,也儘速找東西給他吃。最好,隨身準備一些健康點心,以防萬一。 ‧如果你認為,孩子累了:儘量不要再逗他,和他說話。輕聲細語,將他摟入懷裡或輕輕搖擺,儘速帶他到房間或適合的地方休息。 ‧如果你認為,孩子病了:輕聲說話,靜靜...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3 至 6 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 - 作者: 陳珮雯 出處: 親子天下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 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 -- 五大支柱: 一、體適能的奠基; 二、同儕相處技巧; 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 四、良好的自我概念; 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 …… 等各面向發展。 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重點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進入小學後,孩子要面臨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跑完這場學習的馬拉松。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定義,體適能是指「個人的能力可以勝任平時的工作,卻不會感到疲憊,且仍有餘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能力」。 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幼兒成長發育權威學者史康門( R. E. Scammon )發現,人體於五至七歲時,神經機能的發育已達到與成人相近的程度,此時是父母提升幼兒體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 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 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 2. 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 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

轉錄自: http://irischu168.pixnet.net/blog/post/28020752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閱後重點整理)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閱後重點整理 三歲開始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歲前,教育只需以教導和記憶為主。三歲後,腦的前頭葉部分會有顯著的發育成長,必須將重點放在思考上。 ■ 這時期的玩具必須讓孩子能夠靠自己的思考創造、組合出各種新的東西。例如三色板(由紅、黃、藍三色組成的三角形平面的色板),如果能引導孩子用這種三色板製作交通工具、鳥或昆蟲等,將可以成為一種更加理想的遊戲方式。 ■ 盡可能培養孩子各種運用手指的技能,例如讓孩子學習用剪刀、貼黏膠、折紙等遊戲,或是讓他學習扣鈕釦、繫鞋帶。 ■ 應該教孩子學習拿筷子,並且讓自己穿脫衣服。 ■ 可以讓孩子學習騎三輪車、吊單槓,學習畫畫,學習彈鋼琴,學習算盤等等。 幫助他建立百分之五十的自立心 由於自我思考能力的成長,使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黏到媽媽的身邊,但這只是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雖然會暫時離開媽媽身邊,但還是會不斷回到媽媽的身邊,並不斷重覆這樣的過程。這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非常重要,父母應協助他建立這自立心。 以前,一直認為三歲是繼「可怕的二歲幼兒」後的另一反抗期,其實不能視為反抗,而是孩子自立的開始,應該視為積極的行為。父母應積極加以協助孩子的自我主張和自立的行為。 為此, 必須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母愛 ,只有當孩子相信,即使自己離開母親身邊,母親還是深愛著自已,他才能放心離開。因此,不要讓孩子一個人玩,媽媽要盡可能多陪孩子玩。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之前,應該有足夠和媽媽一起遊戲的經驗。 ■ 父母應努力讓孩子經驗各種戶外體驗。例如帶孩子去動物園、水族館,帶他去海邊、河川、高山和原野,帶他去車站、百貨公司、菜市場、麵包店、書局、圖書館…等各種不同場所。但光帶他們去這些地方還不夠,應該讓孩子從各種體驗中,學習正確的概念及豐富的語言、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綜合歸納的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 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報告他體驗的內容。 當他真正了解、思考事物時,就能將所體驗到的事物用抽象的語言加以表達,也能通過語言想像實體,或是將實體用語言表達。 用對話和讀繪本彌補孩子對語言的渴求 三歲的幼兒是繼二歲之後另一次語言能力呈現爆炸性成長的階段,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