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作者:採訪整理∣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0-6歲學前教養關鍵100問專刊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投身幼教工作十餘年、現任南海幼稚園幼教老師的王珊斐,將教學現場視為每天的新挑戰,不斷累積各種教養的實戰經驗。想知道資深幼教老師的教養技巧嗎?來聽聽她的經驗分享。


就我的觀察,在談論教養時,父母如果不能先接受「站在對等的角度面對孩子」的觀念,即使知道再多教養技巧,也往往徒勞無功。孩子其實是可以溝通的,除非危及到人身安全,才需要堅定且直接的告知,讓他知道危險與不可行。

大多數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父母,對於教孩子「情緒處理」與「學習生活常規」最為困擾,其實只要善用以下技巧,就會有不錯的改善。

● 情緒處理
1. 建立「冷靜角落」:父母可在家中設置一個固定位置,孩子情緒失控或不聽話時,請他坐到那個位置,一方面想想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讓情緒緩和下來。

2. 凝結現場:「不帶情緒」、甚至「隱藏情緒」的與孩子溝通很重要。如果父母警覺自己的情緒處在高點,不妨先清楚、不帶情緒的說:「你剛剛做的事情讓我覺得不舒服。」讓孩子知道大人已經發現他的行為。隨後離開現場,等情緒比較平復後,再和孩子討論之前發生的狀況,不要急於在當下處理。

● 學習生活常規
1. 看繪本講故事:陪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可藉由主角人物的經驗幫助孩子學習,或是引導孩子嘗試接納他原本不喜歡、不敢接觸的事物,有助於建立生活常規。

2. 從遊戲中學習:研究發現,「遊戲」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父母可以多運用演戲、唸口訣這類比較有趣的形式,讓孩子更樂於學習。例如我們在教學現場帶孩子摺衣服,會用一段簡單的口訣「手放肚子、手放肚子,點頭敬禮,再鞠躬」,讓他邊玩邊學。

3. 提供同理孩子的具體示範: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需借助具體的示範引導他學習。以穿衣服為例,孩子學不好大多是因為弄不清楚方向,父母應該提供具體且同理孩子的示範。所謂「同理」,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父母必須站在孩子旁邊(與他同方向)示範,他才知道正確的穿衣方法。

4.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常規的學習中,會涉及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其實關係到時間概念的建立。父母應該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便於理解。教孩子看時鐘,就是建立時間概念的好方法。通常三至六歲孩子已經會辨識時鐘上的數字,父母可以告訴他:「長針指到五就要出門」,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能夠依循。

5. 善用非物質的鼓勵:提供正向鼓勵,是促使孩子樂於學習的動力之一。根據研究,口語讚美和肢體接觸這類非物質的鼓勵,是協助孩子社會化的理想方法。雖然效果可能不如集貼紙、用禮物獎賞來得快或直接,卻是最能讓學習內化的方式。因此,父母不妨多提供非物質的鼓勵,一個擁抱、掌聲或一句讚美,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覺得孩子很拗,總是「非這樣不可」嗎?
    其實,幼兒缺乏真正的時間概念,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
    讓他們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就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長大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歐文的媽媽約我談話。她說:「歐文早上都哭叫著不讓我離開學校,我想是因為他不習慣一大早看到那麼多孩子。從明天起,我會早點叫他床,好讓他不但完成早上在家中的一切活動程序,也早一些送他到學校來。你覺得這樣好嗎?」
    就這樣,歐文每天早上總是從從容容的,抱著他的猴子喬治,在七點四十分左右走進教室。他的程序,總是先放好午餐盒,脫掉外套並掛好, 然後笑著問我:「你在做什麼呀?」 與我簡單的對話後,隨著媽媽或者爸爸,走向早晨的拖兒中心。這個不變的程序,讓他很快的適應了新環境。


    歐文的媽媽很有智慧。倒不是說她讀了很多育兒錦囊,或者擁有很高的學位,而是她很了解幼兒。她了解她的四歲兒子,對每天的生活有一定的程序,那是孩子的需要。她也清楚幼兒無法掌控環境的改變,所以她改變自己的作息,切實執行:「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因為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依靠固定事件掌握未來


    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吃飯前也非得完成某個活動不可?我遇見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和不耐煩。


    但我想請成人想想,成人的生活程序其實很複雜,充滿許多變化。為了完成手邊所有的事,成人可以、也必須調整生活的程序。但倚賴大人生活的幼兒,卻還不具有真正的時間概念,他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假如此時此刻該發生的事沒發生,就表示「沒有或失去」,那樣的突然失去,讓他害怕,也讓他感到失控和無力。


    而倚賴我們生活的幼兒,在大人的變動步調下,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他們唯一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就是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想想看,幼兒在托兒所裡,是不是常以同樣的邏輯,問著類似的問題。例如,為了想要媽媽趕快來接他,所以不斷的問:「是故事時間了嗎?」因為他知道故事時間後,媽媽就會來了。「不可測」,讓幼兒擔心,也讓他無所適從。相反的,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讓幼兒安心,也讓他相信「等待」。


    所以貼心的父母,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律。細心的老師也得想方設法,讓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依循一定的程序。


    成人設法維持一定的作息規律,小孩才能確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他知道吃完早餐後,媽媽就會帶他去散步。也正如每個小小孩都有他一定的起床程序,不管是要媽媽先抱一下,或是要爸爸搔他癢。
    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都不能少。少了一個步驟,會讓他不安和焦躁。讓孩子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


    三歲的尼可是個很黏媽媽的孩子,但從尼可第一天上學開始,她的媽媽就與她約定好一定的說再見程序。
    媽媽問:「誰是我最愛的寶貝?」
    尼可說:「是我。」
    尼可坐在媽媽腿上,媽媽慢慢的數到十後,向她說:「聽老師說完故事後,媽媽就來接你回家了。」
    兩個星期後,尼可可以含著淚,跟媽媽說再見,走進教室。沒有掙扎,沒有不確定,只有不捨。沒有掙扎,所以她很快的信任環境。沒有不確定,所以她很快的在學校,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盡興的與同伴一塊兒玩耍、一塊兒學習。


    固定程序,學會自處和處事


    站在幼兒的立場想想,他的生活經驗這麼有限,而外在的環境對他而言是如此複雜。他要知道如何得到他生活中所需要的?又要想辦法如何才能適應環境?於是他得先從日常生活的固定事件中,整理出:「先這樣,就會那樣」的生活秩序和規律。掌握了規律,幼兒就能掌控自己會去哪裡?會是怎樣的?會有什麼?所以自己該做什麼?等等自處方法。比如說,許多幼兒一不小心碰撞後,就會要求貼OK繃,因為他掌握了大人處理疼痛的方式,是貼上OK繃。貼上OK繃後,傷口就會沒事了。了解處理受傷的規律,幼兒就有了自處的步驟來依循。


    從固定事件中掌握規律,幼兒也慢慢了解了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比如說,做錯了就說對不起,受惠了就要表答謝意。愈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孩子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愈覺得有安全感和能力,因為他們慢慢的學會如何「處事」。又例如,他知道爸爸用力抱他後,與他划個手拳,他就得跟爸爸說再見,隨老師進教室。一定的程序,讓他不用猜測、不需鬥智。因為他知道,爸爸真得走了,但一定會在「故事時間」後來接他。這就是信任自己、信任環境的處事態度。


    班上六歲的布萊恩在作文中寫著:「我每天早上一張開眼睛,就知道媽媽在樓下做早餐、狗狗在外面尿尿、爸爸已經去上班。我愛我的家。」「不變」,真的是一種幸福。但願全天下的小孩,都在那安全感中張開眼睛,都在那信任中下床。


    我那十三歲的女兒寧寧,至今睡覺時,仍堅持要抱小被被。出門坐校車前,也要媽媽幫忙梳頭髮,一個程序都不能少。但對十三歲的她來說,這些程序,已不像幼兒需求般的「不能少」,而是她喜歡也希望「不要少」。「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不變」,真的是一種幸福的承諾和感受。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文/親子天下編輯部

      在安靜優雅的餐廳用餐時,孩子突然放聲大叫;在熙來攘往的大賣場,孩子堅持要買個玩具被拒,立即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所有人注視著你,難堪、尷尬,該怎麼辦?

      學步兒常鬧脾氣,只要讓孩子覺得可以趁機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將會成為習慣。其實,孩子會鬧脾氣,多半由於精疲力盡,飢腸轆轆,情緒失控或身體不適。一旦孩子較「懂事」,鬧脾氣可能只是想測試底線,或觀察你的反應。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以從孩子鬧脾氣的類型,以及行為模式來判斷孩子狀況。

      鬧脾氣的類型: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行為模式:

      ‧從平日生活的固定模式,試著找出讓孩子不高興的導火線,並加以解決。

      ‧請保母照顧孩子。如果他常在和你購物時鬧脾氣。先不要帶他出門,讓保母照顧。

      ‧事先告知行程。孩子常因計畫臨時改變而使性子。讓孩子知道你的計畫,然後徹底執行。

      ‧醜話先說在前頭。例如,準備外出購物時,孩子說他想買玩具,事先告訴他你的決定,記得要信守承諾、堅持原則。

      ‧然而,因為孩子太小,無法清楚解釋問題,大人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他鬧情緒的原因。所幸,多數家長可以學著辨識症狀,憑經驗判斷。

      ‧如果你認為,孩子餓了:即使還未到用餐時間,也儘速找東西給他吃。最好,隨身準備一些健康點心,以防萬一。

      ‧如果你認為,孩子累了:儘量不要再逗他,和他說話。輕聲細語,將他摟入懷裡或輕輕搖擺,儘速帶他到房間或適合的地方休息。

      ‧如果你認為,孩子病了:輕聲說話,靜靜安撫他。如果他快吐了,請準備空碗、垃圾桶和一條溫熱的濕毛巾。如果他需要看醫生,請鎮定的帶他就醫。

      ‧有些孩子在轉換環境時,常常調適不良,就會鬧脾氣:例如,在遊樂場玩時,離開前先通知孩子,「再十分鐘就回家囉,你想多溜滑梯,還是想盪鞦韆?」家長做到事先告知,讓孩子有選擇,孩子在轉換環境時,會比較容易調適。

      如果孩子擺明在測試你的極限:保持冷靜。語氣輕柔的告知,你知道他在生氣,但規定就是規定。例如,「我知道你希望留在遊樂場繼續玩,但我們必須回家做中飯。」

      如果你認為,孩子被冷落了:例如,你在午餐時跟朋友聊天聊很久,或講很久的電話,記得在談話結束後,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無論孩子如何使性子,態度如何強硬,或試圖操控局勢,千萬不能屈服。當學步兒開始鬧脾氣時,不妨用遊戲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招多半管用。只是,如果他不願冷靜,你可能得坐下來閱讀或離開房間,避免戰火蔓延。當然,前提是,你確定他不會做危險的事。

      此外,一次不要做太多事。很多家庭把自己搞太忙。記住,學步兒喜歡固定的生活模式,馬不停蹄的行程,讓他們很容易生氣和疲倦。雖然情況有時難以避免,但務必先考慮清楚後,再幫幼兒報名舞蹈課、幼幼體操或其他幼兒課程。活動愈多,大家壓力愈大,情緒也愈緊繃,所以幫孩子預留充足時間,不要手忙腳亂的趕場。

      消弭就寢戰爭

      對親子而言,就寢時間可能是親密時間,也可能是一場混戰。孩子不願聽話睡覺的原因有很多:他們討厭人家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害怕自己錯過什麼、不疲倦,或者想待在家長身邊。遇到這種狀況時,先問自己是否明白孩子不睡覺的真正原因,再想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仍堅持要他上床睡覺。

      建立固定作息。良好的作息可能包括睡前點心,接著洗澡、刷牙、講故事,然後在幫孩子蓋棉被前依偎一會兒,親親臉頰,互道晚安。每天晚上重複相同作息。這些睡前儀式可以讓孩子恢復平靜,覺得安心。

      在希望孩子入眠前一小時,開始執行就寢作息。這時的氣氛應寧靜祥和,不適合熱鬧興奮。準備睡覺前十分鐘,開始提醒孩子結束手邊工作。孩子如果難以入眠,試著用抒情音樂當配樂,然後說些溫暖可愛的故事,例如你和孩子坐在魔毯上旅行,或順著美麗的河流揚帆而行。

      另一種策略是和孩子聊些快樂的回憶,「你小時候常坐在媽媽的肩上,記得嗎?」或者互相誇獎對方,「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媽媽真以你為榮。」用正確方式的提問,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例如,「今天有哪件事讓你最快樂?」而非問「你今天做什麼?」這樣得到的答案通常就是「沒什麼。」

      態度一致。孩子就寢後,立刻安靜離開。為了避免孩子一再起床找你,事先告知「上床後,如果來找我,我還是會帶你來睡覺,有急事的話另當別論。」不爭執,也不屈服,態度鎮定、溫柔與堅決。絕不能輕易妥協,一旦你無法貫徹自己訂定的規則,孩子就會開始搞怪,測試這些規則的效力。不過也要視狀況,例如孩子有時因為害怕或生病,所以半夜時來找你,要觀察,然後權宜變通。

      孩子鬧脾氣的因應之道面對孩子的脾氣時,記得下列原則:

      ‧不要訴諸暴力:不要甩耳光或打屁股,大人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用暴力相待,孩子很容易學會以拳頭解決問題。

      ‧不要嘗試控制孩子的行動:在他鬧脾氣時,除非有立即危險,如跑到馬路上或傷害自己,否則不要控制他們的行動。

      ‧不要威脅或處罰:孩子不理性時,這些方法絕對無效,只會火上加油,讓情緒更糟糕。

      ‧不要爭執:你辯不贏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不要讓孩子難堪或取笑他的行為,這會教他日後用同樣方式攻擊別人。

      ‧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理:帶孩子到四下無人的地方單獨談話。這是對周遭他人的禮貌,也讓你較容易處理問題。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3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作者:陳珮雯 出處:親子天下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

      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五大支柱:

      一、體適能的奠基;

      二、同儕相處技巧;

      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

      四、良好的自我概念;

      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等各面向發展。

      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重點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進入小學後,孩子要面臨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跑完這場學習的馬拉松。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定義,體適能是指「個人的能力可以勝任平時的工作,卻不會感到疲憊,且仍有餘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能力」。

      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幼兒成長發育權威學者史康門(R. E. Scammon)發現,人體於五至七歲時,神經機能的發育已達到與成人相近的程度,此時是父母提升幼兒體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

      2.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戲在孩子動作能力及技巧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讓孩子學習到個體能做什麼、如何去做。別小看走、跑、跳、滾、爬等動作,這些最簡單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體、空間和物體的關係。
      三至四歲的孩子已能運用整個肢體活動,可帶孩子玩搭拱橋、推球接力、溜滑梯等大肌肉伸展運動的遊戲。

      五歲幼兒的腦部神經已趨近成熟,能靈活自如的運動,身體發育非常迅速,動作能力進步很快。此時應提供可協助孩子穩定控制大肌肉動作的活動,如走平均台、跳繩、騎腳踏車等。

      六歲孩子的平衡感更穩,應能更正確、熟練的從事各種運動。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投入比較複雜的動作技巧,如游泳、溜冰、跳舞、體操等。

      3.慎選活動的環境:若從事游泳、律動等有氧運動,家長需考量活動的環境,最好是通風又涼爽。因為相較於成人,幼兒的新陳代謝能力仍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幼兒的散熱能力較差、心跳速度較快,在炎熱、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裡運動,很容易生病或中暑。

      重點二: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如果父母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幼教專家建議家長,千萬要把握三到六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趙蕙鈴認為,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教育相較,教會孩子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父母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開放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2.生活自理的責任: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家長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卡斯特尚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家長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3.給孩子無聊的權利: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孩子有權無聊。卡斯特尚提醒父母,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父母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父母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

      4.訂定明確的規矩,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的後果: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蕯爾賽維爾(?)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賽維爾在書中舉例,如果父母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

      5、貫徹規矩的執行: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林佩蓉指出,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

      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而一旦孩子開始試著自己收玩具,在餐廳吃飯有禮貌,就寢時間到了也不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讚美孩子,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漸漸具有責任心,對家裡有所貢獻。

      重點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了「我」的概念時,表示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許碧勳說,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發展開朗的人生觀,也較能面對挫折。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許碧勳有以下建議。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多讚賞,少責罵:七歲前,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常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現象,但幼稚園老師通常是讚許孩子的努力,而不以工作成果及品質論斷孩子。這會讓孩子相信,自己努力工作可完成許多事情,並「成為厲害的人」。

      2.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機會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老是給答案。尊重、欣賞與信任孩子的能力,讓孩子體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在實現自我的滿足中肯定自己。

      3.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管道:可在室內闢一個角落,鋪上軟墊,放置幾個抱枕或軟質玩偶,讓孩子宣洩情緒,避免過度壓抑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幫孩子建立健康、快樂的積極態度。

      4.肯定與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教孩子認識「我的感覺」,並以適當的詞彙表達情緒。孩子抱怨或訴說情緒時,耐心聆聽,並儘量協助孩子完成事件的描述,避免嘲笑與否定,幫助孩子加強自我概念的形成。

      重點四:手足與父母無法取代的同儕相處

      現代孩子的人際經驗,多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卻少有同儕互動的機會。」林佩蓉提出她的觀察。

      小家庭的環境促使現代社區人際互動比過去疏離,加上少子化的寵溺症候群,當今孩子的人際知能較為缺乏,不利日後人際互動敏感度的建立與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學齡前的同儕相處經驗,能提供孩子練習人際關係的經營。南海實驗幼稚園資深老師王珊斐說,同儕遊戲最珍貴的意義在於磨合的過程。透過同儕互動,孩子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用語言協商衝突、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試著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林佩蓉指出,要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幼年的同儕的經驗不可或缺。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同儕相處機會不嫌多:同儕相處是父母與手足無法取代的經驗。《新韋氏大專辭典》定義同儕為「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孩子與父母、手足之間的互動及接觸,很少是屬於平等地位,通常被較年長者當做晚輩看待。

      唯有同儕相處,孩子彼此才是站在同等的地位,有更多機會自由嘗試新的角色、想法和行為,如此才能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如「我不輪流玩,別人就不和我玩」「我如果推他,他就會打我」……等。這些社交、認知能力,在不平等的親子或手足關係中不易獲得。


      在幼稚園教學現場,王珊斐觀察到,家庭生活中少有同儕相處經驗的孩子,上學後也較不易融入團體,常成為團體活動的落單者。她建議父母,若想提供同儕相處經驗,不妨讓孩子進入幼稚園。

      若父母不想讓孩子太早上學,林佩蓉建議,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例如多帶孩子參與故事媽媽活動,或在固定的時間帶孩子去公園遊戲,才能讓孩子深入了解玩伴並相互學習尊重。

      2.不要直接介入孩子的同儕衝突:女兒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大穎文化總編輯謝淑美觀察到,愛子心切的現代父母,已開始為孩子「仲介」朋友,孩子回家一句「他都不和我玩」,隔幾天就看到家長在校門口送糖果給其他孩子。

      「小孩才是同儕團體的當事人,」謝淑美認為,家長的直接介入其實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社交問題的機會。研究也顯示,當同儕相處出現衝突,父母不直接介入的孩子,在幼稚園內比較受到同學的歡迎。

      從幼稚園教學現場觀察,王珊斐認為,成人很難理解學前幼兒的同儕相處規則,上一秒還是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或一個玩具就翻臉,但隔沒幾秒,兩人又玩在一起。她建議父母完全放手,不要介入小孩的同儕世界,孩子絕對有能力與同儕磨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3.幫孩子把臉擦乾淨、穿戴整齊:在幼兒的世界中,外觀與同儕的認同有絕對的關聯。王珊斐說,幼稚園內人緣不好的孩子,老師多半會請孩子先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把臉上鼻涕擦乾淨。

      4.教導孩子加入團體遊戲的技巧:孩子的團體遊戲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外來者要加入,除非扮演對既有團體成員無害的角色。例如玩扮家家酒,如果團體中已有醫師、護士的角色,孩子還想扮演這兩個角色,很容易被排拒,通常較受歡迎的孩子,都是被認為無害團體既有成員者。

      重點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父母一定要把手足關係的經營當成一件大事。趙蕙鈴表示,手足關係是親子關係之外,影響孩子最深遠的另一種關係。

      處理手足關係,較令父母頭疼的應該是「手足的競爭」。林佩蓉指出,手足競爭現象在同性兄弟或姊妹間更為明顯。若是兩兄弟(姊妹)年齡僅差距一歲,競爭最為激烈;若年齡差距五歲以上,兩人的發展已似獨立的個體,父母形同面對兩個獨生子女,較感受不到手足間的競爭。

      林佩蓉建議父母,面對手足的教養,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老大通常會有失落及吃醋、嫉妒的感覺。但是老大在老二出生前,獲得父母教養資源完全的投入,老二看待老大,通常覺得「哥哥能力比較好,比我優秀」,因此老二的成就壓力大,也容易出現沒有自信的狀況,導致一切想向兄姊看齊、或拿取他們擁有的東西。

      手足競爭並不如一般父母的想像,只是家庭互動的一部分。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的研究發現,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會產生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發生激烈衝突五次以上的手足。

      父母的教養重點
      1.統一的價值體系:手足紛爭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執的情境,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認為,父母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在「每次都不一樣」的紛爭中,堅定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會演變成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2.讓老大參與育兒:很多手足競爭與衝突,追本溯源都是兒時對新生兒的嫉妒。塞維爾建議父母,在新生兒回家後,分派一些重要的工作給老大,例如拆玩具、拿尿布等,並感謝他的幫忙。
      當個小幫手,孩子較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而老大參與的程度愈高,他的歸屬感也愈深,有助於培養老大和新生兒間健全的心理架構,日後與弟妹或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3.協助孩子了解彼此的差異: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會面臨孩子「要求公平」的需求。林佩蓉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如果家長決定給某個孩子不一樣的待遇,而遭致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大人試圖公平對待每個人,但因為年齡和個性不同,導致兩人有哪些差異,才會做不同的決定。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

      轉錄自:http://irischu168.pixnet.net/blog/post/28020752(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閱後重點整理)


      三歲開始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歲前,教育只需以教導和記憶為主。三歲後,腦的前頭葉部分會有顯著的發育成長,必須將重點放在思考上。

      這時期的玩具必須讓孩子能夠靠自己的思考創造、組合出各種新的東西。例如三色板(由紅、黃、藍三色組成的三角形平面的色板),如果能引導孩子用這種三色板製作交通工具、鳥或昆蟲等,將可以成為一種更加理想的遊戲方式。

      盡可能培養孩子各種運用手指的技能,例如讓孩子學習用剪刀、貼黏膠、折紙等遊戲,或是讓他學習扣鈕釦、繫鞋帶。

      應該教孩子學習拿筷子,並且讓自己穿脫衣服。

      可以讓孩子學習騎三輪車、吊單槓,學習畫畫,學習彈鋼琴,學習算盤等等。

      幫助他建立百分之五十的自立心

      由於自我思考能力的成長,使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黏到媽媽的身邊,但這只是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雖然會暫時離開媽媽身邊,但還是會不斷回到媽媽的身邊,並不斷重覆這樣的過程。這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非常重要,父母應協助他建立這自立心。

      以前,一直認為三歲是繼「可怕的二歲幼兒」後的另一反抗期,其實不能視為反抗,而是孩子自立的開始,應該視為積極的行為。父母應積極加以協助孩子的自我主張和自立的行為。

      為此,必須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母愛,只有當孩子相信,即使自己離開母親身邊,母親還是深愛著自已,他才能放心離開。因此,不要讓孩子一個人玩,媽媽要盡可能多陪孩子玩。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之前,應該有足夠和媽媽一起遊戲的經驗。

      父母應努力讓孩子經驗各種戶外體驗。例如帶孩子去動物園、水族館,帶他去海邊、河川、高山和原野,帶他去車站、百貨公司、菜市場、麵包店、書局、圖書館…等各種不同場所。但光帶他們去這些地方還不夠,應該讓孩子從各種體驗中,學習正確的概念及豐富的語言、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綜合歸納的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報告他體驗的內容。當他真正了解、思考事物時,就能將所體驗到的事物用抽象的語言加以表達,也能通過語言想像實體,或是將實體用語言表達。

      用對話和讀繪本彌補孩子對語言的渴求

      三歲的幼兒是繼二歲之後另一次語言能力呈現爆炸性成長的階段,在一生中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父母應盡可能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說話,並使用成人的正確語言、說話要富有條理,才能使孩子的思考也富有邏輯性。例如,不能光對孩子說「不要吵!」必須告訴他「不要吵,我正在打電話」。於是孩子就可以瞭解不能吵的原因。「帶把傘吧,天氣預報說今天要下雨…」即使對孩子說話,也要採取這種合情合理的說話方式。

      ■盡可能多讀繪本給他聽,一天讀五本、十本也無妨。

      在孩子三歲時,就應該帶他去圖書館,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養成借閱的習慣。

      ■要使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使他產生想要自己看書的心情,有些孩子產生興趣後,即使沒有刻意教他,也會主動一個字一個字問媽媽「這個字怎麼讀?」,久而久之就記住了很多字。

      ■如果母親能夠加以引導「這本書裡的故事好有趣,但我現在很忙,沒時間讀給你聽,如果你自己識字的話就太棒了」孩子一定會想要自己認字。

      ■三歲孩子對童話故事及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最有興趣。

      不必介意這個時期孩子的口吃

      有些二歲半至四歲半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開始口吃,這種情形是語言中樞在某一側腦半球固定時,所發生的自然現象,不必太在意。如果對孩子的口吃太神經質、一一加以糾正,會加重孩子的精神壓力,口吃現象反而會加重。

      從這個時期開始教孩子外語

      一位名為史坦的學者,發表了以下的見解「在這個時期學習外語的好處之一,在於能與學習母語的時間重疊,因此,就可以讓孩子以學習母語的方式學語外語」。在三歲至六歲的語言成熟期,教孩子學外語是遵循自然的規則,錯過這時期再來學困難的外語,違反了腦生理學的理論。

      孩子在這時期學外語,可以憑生理的感覺正確記憶發音與文法,並深深留在潛意識中,即使中途有一段時間不再學習外語,只要日後再接觸這門外語,還是繼續以往的正確發音。

      玩,對成長有害無益

      如果讓孩子一味的玩,放棄一些對孩子有益的學習,對處於成長期的孩子的頭腦反而是一大弊害。二、三歲的學習並非單純吸收知識而己,而是將腦的神經細胞改變為非常高度的細胞(變成密集地、含有被稱為記憶因子的RNA的神經細胞),將有利於日後的學習。

      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為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使自然賦予孩子的各種機能、記憶力、思考力、運動力、繪畫能力等無數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另,盡可能讓慮子多幫忙做家事。去買菜時,請他幫忙拿東西,或是請他幫忙找要買的東西在哪裡。當孩子幫上忙時,要及時加以稱讚。孩子在受到認同,被視為具備有獨立的人格時,就會逐漸培養他的成人意識。

      興趣偏好有助培養集中力和智力

      在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從二、三歲開始喜歡車,有的開始喜歡花…,當孩子對某個主題產生強烈的興趣時,父母應該為他感到高興,並協助這種傾向的發展。因為,當孩子集中於某個興趣時,會有兩點好處。首先,可以培養孩子高度的集中力,另一方面當孩子專心投入某件事時,就會思考與興趣相關的事,思考會更加深入,有助於智能的提昇。因此,應該瞭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加以認同、稱讚,就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認為孩子的興趣整天在變化,所以,絲毫沒有想要進一步培養,反而蹂躪孩子的興趣。

      巡田水

      小昱聽他爸說上週買的杮餅有3盒在冰庫,沒受到蝗禍,她今天一早就去翻冰箱,嘴裡說:我不允許我的領地有我不知道的東西。